人物專訪/活動報導Exclusive Interview
活動報導:「性別作為動能:臺灣性別平等政策機制的變革與鑲嵌」
發布日期 : 2025-04-28
文:鄭洧存
圖:輔仁大學社會學系提供

本系日前舉辦「性別作為動能:臺灣性別平等政策機制的變革與鑲嵌」專題講座,邀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博士盧孟宗研究員分享他的博士論文研究成果。盧孟宗老師在講座中指出,臺灣行政院性別平等會的形成,是基於臺灣特殊的社會脈絡所發展出的性別主流化在地化,而非源自於國際壓力,臺灣的性別主流化機制在歷經政黨輪替後反而更加穩固,展現出獨特的制度韌性。
     

臺灣的性別平等政策機制並非單純因應國際壓力而建立,而是深植於本土需求與社會脈絡的在地實踐,這也是其特殊性所在。盧老師提到,臺灣從 2001 年婦女權益促進委員會到 2012 年性別平等會的演變歷程,揭示了台灣性別政策制度化的特殊路徑。該研究結合制度企業家與女性主義制度論觀點,基於對30位政策參與者的深度訪談資料,呈現了複雜的制度變革過程。然而,初期的婦權會面臨定位不明與組織正當性不足的困境。在 2001 年首次政黨輪替時,似乎為制度變革提供了一現曙光,但研究發現,原本在地方層級建立的社會運動與政府合作模式,無法直接複製到中央制度體系。「原有的社會關係在場域與場景轉換後,往往需要重新建構秩序,而這個過程並非一蹴可幾。即便是總統,進入新的體制後,原本的盟友關係也必須重新協商互動模式,無法僅憑過去的連結維持既有的運作方式。這使我們更清楚地意識到,關係的重整遠比想像中更為複雜。」制度化過程中的一個關鍵發現是,行動者如何在規則不明確的情況下創造新秩序。盧老師舉例,早期婦權會委員透過質疑會議有效性、堅持出席權等策略性行動,迫使部會首長開始親自參與會議,從而使制度真正產生效果。

另外關於性別主流化在臺灣發展路徑的分析。盧老師表示,臺灣婦權行動者透過轉譯國際規範,以倡議、教育等理論化實作,重塑政策機制中的專業位置。在實踐的過程中多少遇到一些阻礙:婦權行動者一方面承受推動性別主流化的壓力,同時又必須在缺乏明確指引的情況下,發展出臺灣在地的實踐模式。盧老師總結表示,這些實作所引發的組織變革過程,體現了鑲嵌能動性的意涵,同時也表明組織改革不能只看規章的改變,其執行過程同樣對制度變革產生深遠影響。
 
未來,盧孟宗老師將擔任本系兼任教師,此次講座除了分享研究成果外,也為其未來在系上的教學活動奠定基礎。講座結束後,盧老師開放問答環節,與在場師生深入交流,並分享了未來可能開設的課程主題,如審議民主與公共參與、性別政治等,展現了他對教育內容的深思熟慮以及對社會學研究的專業投入。
上一頁

聯絡資訊

大學部
研究所
242062新北市新莊區中正路510號-羅耀拉大樓SL353室、SL312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