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林雪芬/編輯:巫麗雪

自2022年起,輔仁大學及東吳大學社會學系,以及東吳大學人權碩士學位學程,共同推動研究生學術交流活動。今(2025)年已邁入第三屆(2024因故停辦),由東吳大學社會學系主辦,活動共規劃四個場次,共有十七篇論文發表。(對發表文章有興趣,請
點我)
與前兩屆不同的地方,在東吳社會系鄭主任的建議下,本屆除了邀請兩校三系的研究生參與外,今年也邀請了兩系學士班學生、成淵高中學生共襄盛舉。原本規劃高中學生以海報形式參與,但因其準備的研究議題與大會主題緊密相關,經主辦單位邀請,最終亦進行了口頭發表,為活動增添多元與活力。
本次參與發表的學生主要以輔仁大學及東吳大學社會系碩士班、學士班學生為主,東吳大學人權碩士學位學程學生、法律系學生(雙主修社會系)及成淵高中學生亦共同參與,展現跨階段、跨領域的學術對話能量。雖然多數研究發表仍屬於研究構想、田野觀察心得或初步問題意識的呈現,但擔任評論的老師們普遍肯定學生們的投入與嘗試,並就每位學生的報告內容提供具體、可行的建議,協助其深化理論基礎與修正研究設計。相信在這些回饋的助力下,同學們的研究將能更臻成熟。
本次輔仁大學社會學系共有五位同學參與發表,包含三位正在撰寫學士論文的學士班三年級學生:陳冠綸、呂柏翰及林希宸;一位準備碩士論文的碩一班學生許鈺琦;以及一位已完成學士論文並持續進行相關研究的學士班四年級學生蔡季廷。值得一提的是,季廷原以「酷兒追星經驗及酷兒偶像的形成」為學士論文主題,本次另以「無浪漫無性戀」為主題進行發表,能在短時間內發想新的主題並展開初步研究,實屬難得。
在問答交流階段中,各組學生面對現場師長或同學提問皆能條理清晰地回應,展現出對主題的理解與準備,雖然多數學生皆戰戰兢兢且緊張,但他們能穩住節奏,有條理地回覆提問,這都是很不容易的,展現了值得肯定的學術態度與溝通能力。
最後特別感謝本次主辦單位: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的秘書及師長們的全力協助。明年換輔仁大學社會學系主場,我們明年輔大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