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鍾錦慧 圖/輔大社會所提供
第十二屆社會思想研討會「適應改變:健康與韌性老化」,於2021年5月9日圓滿完成。這場由社會科學院主辦、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中心協辦、社會學系承辦的會議,主要籌備人是本系的巫麗雪老師。巫老師告訴我們,這是她加入輔大社會系這個大家庭後,首次辦理這樣大規模的活動,用心十足,讓人十分興奮。研究專長為高齡與家庭社會學的巫麗雪老師,擅於用社會階層之視角探究當代重要的社會現象。她自從博士班畢業後,進入東海大學參與「全球環境暨永續社會發展」整合性計畫,在那段時間累積相當豐富的高齡社會的研究經驗與跨領域合作伙伴。巫老師在社會系除了開設相關的課程,吸引許多學生修課之外,也負責系上社會統計課程的傳授,是本系量化研究的重要指導。
巫老師說,主題之所以叫做「適應改變:健康與韌性老化」,是有感於我們當今的社會從高齡化快速走向超高齡社會,在短時間內劇烈的變化著,但在政策上,我們的社會卻以緩慢的龜速在做出調整,讓座研究的社會學者感到焦慮不安。
本次精彩的研討會,包含四場研究論文發表與兩場主題演講,講者來自各大院校,各個場次都有嶄新前緣的觀點,也聽見來自各個領域不同的聲音。在性別方面,元智大學的黃芳誼老師評估最能反應高齡者的健康狀態之「自評健康」指標,在不同年齡段展現出的兩性差異;台北教育大學洪士峰老師談社區裡女性的日常如何受到性別角色牽制,讓我們看見女性的不同面貌。
在家庭方面,世新大學的孔祥明老師從宗教、家庭和社交生活切入,發現家庭對台灣老年長輩的心理健康影響顯著,讓我們看到當代家庭對高齡者的持續重要性,也讓我們省思當代家庭承載這些責任所面臨的脆弱性,如何透過其他不同層次的力量來支撐。更有長期追蹤資料分析,東海大學的王維邦老師談早年逆境如何影響人生後半部,不禁引發我們對現有社福政策的反思。
在教學研究與政策運用方面,東海大學的蔡瑞明老師從他過去帶領跨領域的高齡研究、與教學計劃的經驗,讓我們看到用跨領域合作面對高齡議題的重要性,以及點出社會學專業在這場挑戰中的關鍵能力;中正大學的呂建德老師以他過去在臺中市的活用社會投資的實務經驗,與我們分享如何透過政策帶動良善的循環,不僅帶動社會發展亦解決社會問題。
在訪談中,巫老師提及自身的經歷,告訴我們:「有時候我會很疑惑我媽為什麼都不回答我說的話,直到後來,我才發現是她老了,聽力退化了。」「即使你我都不是老人,我們卻還是得面對這樣的課題。因為或許你家裡正有老人家要照顧,我們還是得調整生活步調和節奏,去適應這樣的社會變化,那麼如何『適應和改變』就是我想要和與會者們共同探討的問題。」
不論是政策、家庭、結構、社區或是個人等面向,這些不同層次的社會集合體該如何做出改變?適應機制又是什麼?在這個研討會裡,看到交流高齡化社會的議題。巫老師說,儘管設定的題目範圍很大,也很難在短短一天的研討會就涵蓋所有面向,但她希望拋磚引玉,讓大眾認知到我們世代的困境,也希望藉此喚醒人們對議題的重視。
未來,巫老師也期許未來國內外社會系合作,像是透過研究帶領學生前進田野等,她說:「在我拋下這顆小石頭後,只要能在學生心中泛起一點點漣漪那就夠了。」不奢求這場研討會能引起學生的迴響,只希望在未來的哪天,在哪個場合下,當學生們遇到類似的經驗,能想起那時也有這樣的老師說過這樣的話,「只要能在學生心中萌發出一點點芽,那便足夠,因為真正要經歷的是你們自己呀!」她這麼說著。在當天,許多與會者更是巫老師長年的夥伴、朋友及老師,透過這個交流的機會,巫老師透露,他也藉由這樣的交流機會,看見了很多不同面向的事物,其中最大的收穫,她說:「應該是能夠在同一個場合和同個時間內,看到好多朋友和老師,大家一起敘敘舊、想想未來更多合作的可能!」在孤獨的研究路上,相信藉由本次的研討會,師生建立起的學術往來,會建立更長遠的支持與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