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蕭靈璽
圖/輔大社會系大四生陳睿煖參與年會發表,氣勢不凡。(蕭靈璽攝)
國內最大的社會學盛會——社會學年會,2021年於11月27日至28日在東吳大學舉行,天主教輔仁大學社會學系亦有7名師生參與發表,社會系教授戴伯芬表示,這次發表顯示本系的同學有做研究的潛力,未來應多加鼓勵。
本次年會以「多樣性思考:跨學科與社會學」為題舉行,本系有老師群戴伯芬、巫麗雪、劉清耿,以及學生歐栩韶、朱悅嫺、陳睿煖、黃名旖等共計7位師生參與年會發表。此外,於年會擔任副秘書長的本系老師石易平,以及教師翁志遠和戴伯芬均於年會中被推選為下屆台灣社會學會理監事代表,受託重任。
在教師研究成果上,戴伯芬老師在新書《學術這條路》中嘗試系統性的回應國內高等教育的窘境,並在〈城市道德的邊界——萬華性產業地景分析的初探〉發表中,提出以空間隔離的社會吸納與空間混合的社會排除概念,來探討性產業組織及生產方式;關於社會變遷,巫麗雪老師〈變與不變:台灣女性的工作—家庭歷程類型的世代變化〉則指出,以家庭為主要的生命歷程樣態逐漸式微,並轉向兼容家庭與工作多重角色的歷程;而在AI與自駕車趨勢逐漸成熟的時代,劉清耿老師則於〈打造護國山群:從半導體到無人車的產業技術軌跡〉中指出,台灣自駕車產業競爭力之所以能獲得相對正面評價,與國內1980年代建立的半導體產業基礎與分散式生產體系有關。
在學生發表方面,輔仁大學社會系大學部參與年會發表的3位同學主題均發表宗教相關的論文,如朱悅嫺〈神聖與世俗的再創造:論個人在信仰實踐中的自我同一性之探索〉中,透過參與式觀察出家眾在宗教場域中與佛像的互動變化探討神聖感的建立;陳睿煖〈網路化對清明祭祖儀式之影響——以天堂紀念網為例〉則描繪出在網路祭祖的使用者有著中高齡化、離鄉者的特徵,更發現該現象與疏離的家庭關係有關。
黃名旖〈寄食關係所重構的傳統與文化——以艋舺青山宮的遶境活動之發展過程為例〉透過青山宮遶境儀式的實例田調並以賽荷(M.Serres)的寄食者觀點進一步分析行動者之間的關係,發現信眾與觀光客的分野日趨模糊,繞境的宗教意義已不再純粹,更發現該寄食關係具有生產性,為其他研究者打開更多的想像;歐栩韶則透過經驗訪談,進一步描繪職場女性申請生理假的困境面貌。
對於這次年會的發表,教授戴伯芬表示,今年系上在年會比往年有更好的展現,就連大學部的發表內容深度與呈現亦不輸國內不少頂尖大學,頗有大將之風。戴老師也強調,這樣的成果對本系師生有很大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