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Exclusive Interview
課程專訪:探索知識、文化與社會的百百種樣貌
發布日期 : 2022-02-11

文/鍾錦慧   
圖/pexels



本次課程專訪系列的尾聲,要來帶大家一探社會學更多的可能性。

研究領域為社會學理論、系統理論、風險社會學及建構理論的魯貴顯老師於本學期開設了兩門學士部選修課程,分別為「符號、意義與社會」及「知識社會學」。究竟說來,這兩堂課是奠基在廣義的系統理論角度,且他也將此理論所帶來的啟發運用於教學。
魯老師說,知識從來不是來自教師。

因此,上課就不是傳統意義的教學,一邊擁有知識並能主導對錯的判斷,一邊則被假設無知,必須從錯誤走正確。上課對於他來說,反而比較是一種思想的挑戰,每次的課堂情境都是不可取代的,會引發新的思考及新的授課方向。同樣地,學生在課堂上也是如老師般的自主觀察者,只有透過自行閱讀經典文本,才能有所領悟。

知識社會學」從於知識建構論的角度出發,認為知識的構成並非來自於對象,而是自於社會的選擇,例如互動、組織、被社會承認的物質設施等等;「符號、意義與社會」則像是個融合了社會學、人類學與後現代的大雜燴,除了Baudrillard所言的擬象,或是Douglas所謂以基本區別來認識世界之外,課程裡也談及Goffman、Bourdieu等學者的思想。魯老師特別強調,社會中的「意義」是不會毀滅的,而這些學者們指出的是,去接受社會的否定,也接受所謂的「社會」被否定,並將秩序看作是不斷轉變著的。這些,正是「符號」這堂課有趣的所在。

而專精於文化研究領域的戴伯芬老師,則將在本學期開設學士部課程「文化人類學」。向來多從事都市社會學相關研究的戴老師,在過去讀書時期與計畫研究時,便多是研究與都市貧窮、原住民文化及高教政策相關的議題。戴老師之所以開設「文化人類學」課程,主要是希望能透過帶領學生學習田野調查工作法,進入異文化場域,了解如何在異地安置自己,並帶給學生對於異文化的不同反思,藉此拋開觀光客視角,反身思考我們所擁有的文化特質。

「相對於社會學而言,這堂課所教授的『人類學』倒像是一種藝術文學,你永遠不會知道下一刻會碰到什麼樣的人事物。」戴老師說,學生必須用心觀察與理解,將自己作為嬰兒去學習異文化與各種事件。而在課程中也會藉由校外獎學金的計畫經驗,引導學生們團隊合作,創作屬於自己的作業專題,進而訓練人文與社會的敏感度,用社會學滲透社會現象。
 
本篇章的最後一節,來到了開設研究所與學士部選修課程「文化社會學」與「文化社會學專題討論:文化資本與不平等」的石易平老師。她著重於文化社會學議題,以作為其授課方向。她所開設的「文化社會學專題討論:文化資本與不平等」課程主要關心系統內幽微而力量強大的不平等,相較一般人認知中的經濟弱勢,這裡所關心的不平等較多是帶有符號性的意義,比如人群如何劃線區分我群與他群、如何區分高尚或低俗,或是如何以薪資來劃分人群。而文化資本是更後設的概念,除了掌握規則之外,其實制定規則的那個人才是掌握資源和權勢的人,近一步帶領學生看見與反省:日常生活中的不平等是如何層層建構,而且許多作為都強化了這些文化制度。

而學士部課程「文化社會學」則會帶入藝術社會學的概念,像是藝術文化產業的生產、俗民文化、跨國界的文化、文化帝國主義及文化在地化等概念。課堂上除了會引導學生討論文化的生產、建構、製造與維繫之外,也希望能藉此培養學士部學生們的抽象思考能力,除了歡迎對藝術或社區工作有興趣的學生來修習之外,也樂見學生們透過課程改變思考與理解個人的方式。

最後,石老師也特別強調,「文化社會學專題討論:文化資本與不平等」對於一般學士部學生相對有些難度,比較建議有社會學基礎的碩班生來選修。
 
上一頁

聯絡資訊

大學部
研究所
242062新北市新莊區中正路510號-羅耀拉大樓SL353室、SL312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