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者/陳逸宏
文/賴亭禎
編輯/吳培煜
若要紀錄眼前所見,除了文字之外,照片便是首要之選。將映入眼簾的人事物全收進鏡頭裡,成為時間的見證者。而「攝影」與「社會學」,乍聽之下似乎毫無關聯,實際上卻能相輔相成。本次專家演講邀請到社工系系友――陳逸宏老師,他將社會學和社會關懷的內涵結合光的藝術,用自己的方式詮釋人文攝影,紀錄那些不常被看見的風景與人。
圖/輔大社會系提供
陳逸宏老師談到,攝影是「用光的藝術」,藉由構圖、控制光源和角度等,同樣的主體,能有截然不同的拍攝成果。藝術領域的「完形心理學」也是攝影常用的技巧之一,即使沒有拍出物品的完整輪廓,觀賞者的視角也會自行補全畫面中未呈現出來的景象,使拍攝有更多可能性,而不侷限於正面、側面等固定角度,只要善用這些技巧,即使用的不是專業相機,也能拍出符合需求的照片。
在實務應用上,陳逸宏老師曾擔任蘋果日報副刊攝影記者,也曾經幫雜誌拍攝封面照、接洽美食形象照的合作案等。這類相片對構圖的要求更高,編輯方通常會要求照片內要留有空間,以供將來放上書名及其他文字敘述,做成封面或圖文介紹。
而陳逸宏老師擅長的另一大照片類型則是人像。他帶著多個相機和鏡頭,走入弱勢者的生活及民俗信仰,了解他們的過往與情感。「如果你照片拍得不夠好,那是因為你靠得不夠近。」陳逸宏老師抱持著這項信念,拍下一張又一張令人動容的作品。
「天下無雙」系列照片是陳逸宏老師的代表作之一。「無雙」指的是沒有雙臂。在沒有雙手的情況下,從穿衣、洗漱到飲食,他們的生活起居是如何完成的?裡面甚至有曾多次獲獎的游泳健將,每日行走至數公里外的湖岸,持續自我訓練多年,其毅力令人肅然起敬。
圖/輔大社會系提供
每年的媽祖遶境是臺灣民間信仰的一大盛事,透過家鄉親戚的牽線,陳逸宏老師加入遶境隊伍,一路跟隨媽祖、廟方人員和信徒的腳步,並拍下沿途見聞。他坦言道,自己曾經不理解,為何媽祖要走到偏遠山路上,一行人浩浩蕩蕩、長途跋涉,就為了路經錯落山中的幾戶人家。可當他遠遠見到信徒們守在家門前,即使是年事已高的長者,也會滿心歡喜與期待之情地出來迎接時,剎那間,他似乎懂了媽祖的用意――眼前這些長輩或許無法跟著遶境隊伍走遍全臺,但媽祖可以走近他們。
連續幾年,陳逸宏老師總在媽祖遶境時拍下同一位阿嬤的身影。阿嬤待人親切熱情、身體健朗,也認得他的模樣;然而某一年再又途經阿嬤的居所時,阿嬤便沒再走到家門前來見媽祖。陳逸宏老師說,時間軸向來是他重視的一項元素,同個人、同個地點,隨時間過去,變化都紀錄進相片之中,真實體現出物換星移。
人文攝影的初衷為何,每個人有不同的見解,但其中最核心的理念,也許正是紀錄與關懷,讓這些記憶留存下來,而不被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