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溝通」這個詞就正執行著溝通,不是嗎?
不只社會學,幾乎所有的科學都藉著觀察與行動者的區別,或內部與外部觀察的區別,保證研究的客觀性,暫時不將這些預設的區別納入反思。可是,若我們的研究進行之際,同時允許「溝通」的反身性持續發生的話,會得到不一樣的結論嗎?
更普遍的溝通概念意謂更強地要求反思任何概念本身的既予性與時間性。Simon與Watzlawick的作品都將瘋狂、精神疾病的觀察者、研究者納入溝通之列,診斷因此也成了(正常的?瘋狂的?)溝通。Luhmann的社會系統理論也接受溝通系統的反身性(自我指涉),重新將社會學的各種概念視為溝通。這既是令人期待的探險之旅,又是險峻的不歸路。
時間:2022年5月17日(二)12:10-13:30
地點:伯達樓BS112教室
講者:魯貴顯(本系副教授)
講題:為何社會學需要一個更普遍的溝通概念?
----------------------------------------------
本次活動採取
實體線上同步進行的方式,
若學生參與場次並欲申請高教深耕認證活動,請務必實體參與,線上參與者不予提供高教耕活動認證。實體參與報名網址(前30名報名者提供餐盒):
http://activity.dsa.fju.edu.tw/Activity.jsp?activityID=30209
線上參與說明
為使線上演講進行順利,講者進行演講期間,請線上與會者務必關閉您的視訊鏡頭及麥克風。
會議ID:
kfv-coet-caj
或連結以下網址:
https://meet.google.com/kfv-coet-ca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