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次資訊 | 主持人 | 發表資訊 | 與談人 |
09:00-10:30 移民、移工與難民 |
周怡君 (東吳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兼任系主任) |
我到底是誰?東南亞新住民二代的自我認同之掙扎與矛盾(鍾錦慧/輔仁大學社會學系碩士班) | 潘欣欣 (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授) |
以Wilson之政策分類分析《就業服務法》第五十二條第四項修法歷程(陳愛庭/東吳大學人權碩士學位學程) | 葉崇揚 (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
||
國際人權公約承諾管控難民危機成效(鄭浩傑/東吳大學人權碩士學位學程) | 周怡君 (東吳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
||
10:40-12:10 平等與融合 |
石易平 (輔仁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兼任系主任) |
從身心障礙者生活補助出發,檢視社會救助領取標準(王鼎棫/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班) | 林沛君 (東吳大學人權學程助理教授) |
思覺失調精神疾患者回歸社區初探—以台北市某住宿型精神復健機構為例(許文杞/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 |||
朝向零暴力社會邁進—消除對兒童一切形式之暴力傷害(黃少筠/東吳大學人權碩士學位學程) | 石易平 (輔仁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
||
12:40-14:10 理論、人權與地區發展 |
陳瑤華 (東吳大學人權學程教授) |
Charles R. Beitz之實踐人權觀(何彥儀/東吳大學人權碩士學位學程) | 魯貴顯 (輔仁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
鄂蘭涉及多元的教育觀點(郎于清/東吳大學人權碩士學位學程) | |||
有了雪隧為何還要高鐵?從Andreas Reckwitz的理論觀點剖析宜蘭的發展過程(2006~2018)(趙育杰/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班) | 陳瑤華 (東吳大學人權學程教授) |
||
14:20-15:50 性別與身體 |
翁志遠 (輔仁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
防護作為身體工作:運動防護員的勞動過程分析(劉芳庭/輔仁大學社會學系碩士班) | 林文蘭 (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副教授) |
平坦的胸部—女同志平胸手術經驗之探討(許瑀芹/輔仁大學社會學系碩士班) | 余貞誼 (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助理教授) |
||
以特殊境遇家庭扶助條例看弱勢女性的多元交織性(林晏如/東吳大學人權碩士學位學程) | 林文蘭 (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副教授) |
||
16:00-17:30 運動與社會參與 |
戴伯芬 (輔仁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
國際人權社群記錄標準對香港公眾知情權危機的啟發(楊逸朗/東吳大學人權碩士學位學程) | 戴伯芬 (輔仁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
宗教個人參與、宗教組織參與與公民參與之關聯(蕭靈璽/輔仁大學社會學系碩士班) | 范綱華 (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
||
通訊技術與偏鄉智慧醫療初探—以新北市烏來區為例(邱錫玲/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班) | 蔡侑霖 (東華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